專案設計緣起

台東縣位於台灣之東南隅,包括綠島、蘭嶼兩個附屬離島。地理位置上處北回歸線以南,東面臨太平洋,西背中央山脈,是台灣最狹長的縣份,全縣總轄區面積為3,515平方公里,佔台灣總面積之9.78%。台東縣行政區域劃分為一市、二鎮、十三鄉。


由於中央山脈之隔,台東與花蓮素有台灣後花園之稱,藉由青山藍天綠水及清淨的空氣,每年吸引大量遊客造訪,因此觀光產業向來為台東縣重要之經濟活動。然而近年來因極端氣候影響,卑南溪風砂揚塵似乎有愈趨嚴重現象。

卑南溪位於台灣東南部,屬中央管河川,是台東縣境內第一大溪。發源於中央山脈標高3,293公尺的卑南主峰,全長約有84.35公里,流經台東縣的七個鄉鎮市,由上游至下游分別是池上鄉、關山鎮、海端鄉、鹿野鄉、延平鄉、卑南鄉及台東市。

台東地區由於地形之因素,人口主要集中於台東市,其中台東市區位於卑南溪出海口南方,每屆冬季枯水期間,卑南溪水位下降,河床土砂乾燥,加上頻繁之砂石土採取加工活動,適逢東北季風,易被風揚起,造成揚塵問題。過去研究指出揚塵影響空氣品質區域最主要為下風處之台東市區,因而台東市素有砂城之稱。每年冬季或颱風侵襲前,常因強勁之東北季風或颱風侵襲前之外圍環流影響,造成嚴重之「風飛砂」災害。當風飛砂發生時,大小砂粒與微塵隨風揚起四處飄散,整個台東市籠罩在一片灰濛的砂塵中,戶外能見度相當低,且空氣品質亦甚為惡劣,對於台東市地區居民交通安全與生活品質造成相當大之影響。

九十八年八月莫拉克颱風過後,大量的砂石隨著滾滾洪水而下,堆積在卑南溪河床上;洪水過後,砂石覆蓋在廣大的河床上,九月初受到熱帶性低氣壓影響吹起東北風,風勢由花蓮進入台東縱谷,捲起卑南溪河床上的砂塵,宛如烏雲罩頂,景象令人觸目驚心。

為此,台東縣環保局特提出「卑南溪風砂揚塵防制計畫」,期透過計畫建立卑南溪風砂揚塵之預警、通報、宣導及揚塵成因監控(測)等,使受卑南溪風砂揚塵之民眾,得以在揚塵來臨前提早因應防範。